1、集字的妙用。准确定位,选对碑帖,适度意化,个性书写。 我得处理一下,大家等一下吧。
大家看出问题了吧。首先三张图片是二位作者的作品,第一张和第三张是同一个作者。首先三张都是集字。第一张是集开通褒斜道的对联,为了让作品字数多,大气,作者一口气集了六幅对五字对联。因此,我们发现这幅作品的重复的字特别多。“世”用三次,“显”用两次,“史”字用三次,还有其它重复字,大家找吧。作者落款说,前人五言句。其实,古人所的五言句是指五言诗,绝不是一堆对联放在一起伪装五言诗。再者,大家细心的话,发现这幅作品根本读不通,原因是少一个字。作品共59个字,不能被5整除,应该是60个字,少一个字,这个字是什么呢。我们再看第二幅作品和第一幅不是一个作品,,过了四年第二幅作品说白了就是借用第一幅作品,“意临”了一下,不过他很细心,发现了原作的错误,并改下了,补了缺字,看第二幅作品的第二句有“世用张永年”,第一幅作品正好缺了“用”字。第二幅作品如何“化用”第一幅作品的,你看出来了吗?意临,略变用笔,改变对联的顺序—因这是对联“开会”,所以顺序可以改变,如果是五言诗就改变不了了。又改变了章法,用了宿墨。呵呵。用得巧吧。过了四年,同一内容又获奖了。是奇迹吗?评委失职吗?构思巧妙吗?大家回答吧。 |
九届国展的获奖作品将“集字法”用到了让人不能接受的地方。有些朋友对于九届的获奖作品提出很大的异议,尤其是那件集颜真卿《自书告身》的作品,可是你不得不服人家集得巧。你一劲地写,一个劲地朝网上发,让别人提意见,一点用也没有。你自己研究过国展,思考过国展吗?从获奖中看出问题了吗。呵呵,动不动发投展作品,热闹倒是热闹,作用最终没有多少。
再看看几个国展获奖作品吧,你能从作品中读出更多作者构思的东西吗?你能让经典碑帖说话了,你就是书法高手,你能让获奖作品说话了,你就是国展高手了,可惜很多人只知道低头猛写,或者动不动发出一件作品让大家批。这种行为近于幼稚—恕我直言!
总是集联,字数太少,而且集联的文句总是让觉得别扭——为了用上碑帖中有限的字形,没办法啊。还有更好的办法吗,看看九届国展集颜字的作品吧。不服的人说,不就是集自书告身嘛。可是你不要忽视了,这个作品有几个好处,第一,作品文字为自己写就,不是抄唐诗宋词,能用古文论古人的书法,有学养吧,评委老头头们喜欢,他们总是嫌年轻人没学养嘛。第二,字数多了,好一大段啊。第三,人家有意临功夫,个性化的功夫,不仅仅是初学者的集字——死描死摹,不生动,没有时代气息。所以这种作品一下子吸引了评委的眼球。
可是大家没想到,有高手在六届国展中就用了此法,而且与集颜字的太像了。那就是第二件作品的作者,广西现象的制造者张羽翔。张写了一段论王羲之的文字,开头王羲之三字就像王羲之写的,中间的字大家看看吧,是不是王羲之帖子里的,这种集字的巧妙,你想到了吗?所以不要老抱怨获奖者的没你写得好,人家第一着就胜过你了,人家懂得构思,懂得用脑子写字,有朋友的人觉得这几句话不好听了吧。呵呵,我只是提个醒,没有不尊重大家的意思。
九届国展集字作品特别多,不过作者各招,招招不同。看看集《天发神谶》,有一小楷抄的是洛神赋,你说他集了没有,可以说集了,也可能说没有,但是写洛神赋小楷经典作品很多了,他总是有很多材料直接放在边上参考的吧?大家思考吧,说到这里,你对这点技巧还没有深入的体悟,下面的文字也就不必要看了。反正我写到这里对这个话题已觉得无聊了。
如果你还是一天天努力写,一个个作品朝上发,不构思,不设计。只是赚得吆喝声。I就服了YOU了。
先写到这里了,朋友们读了感想写几句发上,不为给我回帖,写写读后感是很好的办法哦。会促进你思考的。你不思考,光是写,我建议你就不必投展了。后面的内容更精彩,写了读后感,会督促我发上新内容的。呵呵。